国产96在线 | 亚洲,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少妇扒开腿让我爽了一夜,欧美另类69xxxxx

首頁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欄 > 先進典型

勤奮奉獻 鑄就終身成就———記新型主戰坦克總設計師、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祝榆生

發布時間:2019-06-15

「愛國愛民,愛得深沉;愛兵器事業,愛得癡迷;功名利祿,淡如清風。從“土八路”成長為高科技專家學者,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的傳奇一生,可敬可佩。」



他1938年參加革命,是胸前掛滿了勛章的功臣,他曾一身戎裝,是肩扛“兩杠四星”的大校軍官;他曾身兼數職,是集管理能力和學術水平于一身的領導和專家;他曾亦軍亦民,在軍隊和軍工兩條戰線成就斐然;他因戰爭失去了整個右臂,是一位身殘志堅、笑對人生的強者;他博采眾長,知人善任,是一位兼收并蓄的智者;他淡泊名利,有功不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他就是原兵器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兵器工業功勛獎、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名從“土八路”成長為高科技兵器專家學者的傳奇人物祝榆生。入黨76年,祝榆生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傾注在兵器科研事業,無論在職還是離休后再任“三代坦克總設計師”,他始終身殘志堅、博學睿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有功不傲,用自己畢生的追求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兵器專家的光輝形象。

2014年10月23日,在這個漸霜風凄緊的深秋時節,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走了,享年96歲。

堅守“把一切獻給黨”的承諾

祝榆生1918年11月出生于重慶巴縣(現重慶巴南區)。1937年,對舊中國積貧積弱懷有切膚之痛的祝榆生考上了黃埔軍校。為了抗日,剛入學他就轉投了八路軍。幾經輾轉,祝榆生到達了延安。1938年1月,他進入抗大學習軍事。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經歷過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整個過程,踐行著“把一切獻給黨”的莊嚴承諾,即便付出血的代價也矢志不渝、無怨無悔。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如愿以償被派往了抗日前線,成為八路軍115師的一員。當時,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軍的武器還十分落后,祝榆生他們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槍,但就是憑著這些近乎原始的武器,與敵人狹路相逢,舍命搏殺。面對戰爭,祝榆生說:“我從來沒有害怕過。”

但是,不害怕戰爭,并不等于要無畏的犧牲。祝榆生把目光轉向了提高武器裝備的性能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刻苦鉆研軍事技術,根據戰斗需要,創造和改進了20余種武器和戰斗器材。1942年,經過認真研究彈道技術,他創造了迫擊炮平射法,以后又創造了坑道定向爆破法,根據各種物體不同抗力系數設計了爆破藥量表,改進了坑道作業用聽音器、方向盤,夜間觀察方向距離的隱現節桿,阻擊戰車的觸發手雷和迫擊炮簡易瞄具等。這些技術的改進,使我軍手中的武器在戰斗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在一次組織迫擊炮敵前試射時,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彈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血肉橫飛,經醫院急救,雖幸免罹難,但30歲的祝榆生付出了血的代價,整個右臂截肢。從此,他要努力適應和克服人體失去部分功能帶來的種種不便。有的戰友勸他,改行轉業吧,好好保重身體。他聽了淡淡一笑,搖搖頭,心想,同犧牲了的戰友相比,我負點傷算得了什么?我才30歲,絕不能半途而廢啊!隨后,他執拗地向組織表達了自己的意愿,當部隊領導接受了這位倔強軍人的請求,將他安排在兵器教學、科研戰線工作時,祝榆生的臉上才綻出滿意的笑容。

他默默地忍受著痛苦的折磨,樂觀前行。一方面,他作為軍事教員,采取重點速成的方式培訓了大批走上前線的軍事干部;另一方面,他也在近乎癡迷地繼續從事著武器的研究和改進工作。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硝煙剛從國土上散去,共產黨人便認識到,除了迅速使國力強大起來,別無選擇。強烈的憂患意識,使一批老兵工去迎接一場新的戰斗,祝榆生就是這一隊列中堅定的一員。他咬緊牙關苦學博取,懷著對兵器事業的執著追求,開始了自學路上的艱苦跋涉。祝榆生對武器研究的癡迷與執著,不因環境變化和歲月流逝而減退。即便在文革時期被扣上“白專”的帽子,他還借被監督勞動的機會,虛心向工人師傅求教,在那樣的環境下偷偷學習加工工藝。

他先后擔任華東工程學院副院長、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兵器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從一名獨臂“土八路”到兵器行業的專家,其經歷坎坷、曲折在所難免,那份艱辛、那份執著,唯有祝榆生自己最淸楚。正是這份深沉的熱愛,讓祝榆生受命擔任三代坦克總設計師。

古稀老人打造一流坦克的神話

199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閱兵式,三軍陣列,鐵甲生輝,首次公開露面的99式三代主戰坦克組成的方陣威武駛過,它以比肩世界頂尖水平的科技含量震撼了世界,振奮了國人,看到這威武雄壯的一幕,擔任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的祝榆生已是熱淚盈眶。


成功的背后凝聚著多少艱辛,只有歷史知道其中的份量。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適應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迫切需求,中央下達了重點裝備項目——99式坦克的研制任務。誰有資格擔任99式坦克總設計師?誰有能量拉近和國外先進坦克相差幾十年的差距?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堅定地提出一個人選:祝榆生。并三顧茅廬,力邀其出山。1984年,時年66歲已經離休的祝榆生受命擔任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

坦克是陸軍的主要裝備之一。對現代陸軍來說,主戰坦克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兵種的戰斗力。中國作為一個有漫長陸地邊境的大國,主戰坦克的性能對國防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和外界的很多猜測不同,99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并沒有某個固定的“假想敵”或者模仿對象,為99式確定的研制目標是要成為我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裝備,要能應付2000年以后的先進作戰對象。應該說,以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這個要求是很高的。

80年代中期,我國兵器工業的很多基本技術不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設計能力、工藝水平和工藝裝備上都存在巨大差距,設計院所和工廠里的計算機屈指可數,數控機床和數控加工中心更是寥寥無幾。而且,由于國際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兵器工業系統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行業虧損,科研工作更是舉步維艱。以這樣的基礎,要想造出各方面性能都能與西方或前蘇聯水平相當的主戰坦克,困難可想而知。祝榆生承擔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當時有一種輿論認為,應該采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坦克設計風格。但祝榆生認為,不應該在新型坦克上搞這種東西方風格之分,應該按照確定的研制目標總要求來設計我們自己的主戰坦克,不管東方西方,只要能打得贏就行。而且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發、體現中國特色、考慮實戰需求的研制道路。

于是,從1984年的夏天開始,祝榆生帶領的科研人員悄然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國防高科技攻堅戰。從那時起,祝榆生家客廳的燈光就常常亮到深夜,或是和科研人員研討技術方案和技術難題,或是獨自閱讀大量國內外有關坦克的技術資料,老眼昏花,老弱殘軀又如何?他在用超常的精神和毅力與時間賽跑。

祝榆生提出了“總體優化、功能覆蓋、系統取勝”的研制理念,在有限的工業基礎上,通過高綜合,優化匹配系統功能等手段,來實現最優的坦克性能設計。為了實踐這個理念,祝榆生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認真考察,對各國的主戰坦克技術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并與國外的一些技術人員進行了研討交流。如對T-80坦克不能原地轉向問題,俄方的見解是,幾十年前瞄準具功能還不完善時,原地轉向功能是有意義的,現在的瞄準具已具備自動跟蹤功能,是否可以原地轉向就無所謂了。因此祝榆生說,技術問題各有各的看法,關鍵是要適合自己國家的國情和現代戰爭的需求。

祝榆生帶領著三代坦克研發團隊,在現有技術基礎上,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研發、體現中國特色、考慮實戰需求的研制道路,新設計部件占89.85%,在火力、火控、傳動、防護、光電對抗系統、新材料等方面都是首次自主開發研制。

項目研制期間,祝榆生經常要夾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包奔波于各個試驗場地,由于沒有右臂,行走有時會失去平衡。這些年跌過多少跟頭,他已經記不清了,頭破血流的情況也往往被他漠然處之。祝榆生身體已不強壯,甚至有些羸弱。然而,跌倒了,顫巍巍爬起來接著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親自到試驗現場!這是老人對完成使命、實現諾言最深沉的叩首。


那是1990年,祝榆生在去內蒙古協調有關技術問題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歲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沒爬起來。之后,他顧不上胸口的劇痛,如期趕到會議現場。研討持續了幾個小時,祝榆生弓著背,認真傾聽大家的意見。當研討結束時,他艱難地扶著桌沿,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隨行人員感到異常,把祝榆生強行送進了工廠的醫院,這才發現他摔斷了三根肋骨……但是,即便住進了醫院,他仍不顧高齡的病體,堅持聽取三個研制單位的技術匯報。

這是怎樣的一位有著堅強毅力和超常忍耐力的老人啊?至于再聽到他拖著斷臂,在出差的火車硬臥上爬上爬下,在荒灘野地的試驗場一天跑十幾個來回,在高大的坦克上鉆進鉆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武器裝備研制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祝榆生依舊無愧于戰斗英雄的稱號。15年磨一劍,橫空出世的三代坦克,其機動性與國外先進坦克相當,火力更強,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動防護系統等。祝榆生用人生的余年攀爬著科技的巔峰,讓中國的新型坦克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佇立于引領武器裝備科技前沿的潮頭。

高風亮節蕩滌世人心靈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軟件、出隊伍三項任務。硬件上,三代的綜合性能具有當時國外主戰坦克先進水平,該項目共獲國家科技進步和國家發明一、二等獎3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5項和多項國家專利及國防科工委裝備研制金獎。軟件上,完成有關軟件設計應用62項。技術隊伍上,注重老中青相結合,培養了一大批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技術骨干,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兵器工業首席專家、科技帶頭人等等。


一世功名是古往今來多少將帥的追求,作為三代坦克總師,祝榆生絕對有資格站在褒獎的頂尖。但他卻像當初平靜地接受任務時一樣,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燈之外,不帶走任何功名的負累,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今天,網上所能搜到的祝老的消息竟然屈指可數。

他的助手,三代主戰坦克副總設計師王哲榮,2001年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祝榆生認為自己不夠科學家的標準,沒有專門搞過學術研究,所以談不上有什么學術成就,堅決不主張申報院士。

在榮譽面前,祝榆生總是不停的“推謝”著功勞。2003年,祝榆生被聘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特聘科技帶頭人,每月補貼4000元。2005年集團公司第一次科技大會授予祝榆生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一次性獎勵20萬元。可對于這些補貼、獎金,祝老都婉言謝絕。祝老常說:“三代坦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當得知集團公司要評他為優秀共產黨員時,他寫了一封信給黨組織,真誠地向黨組織懇請:“我從1938年10月入黨以來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黨員應該做的事,不值得宣傳。比起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們,我做得還很不夠,他們比我做得更好,應該多宣傳他們,我懇請集團公司黨組不要評我為優秀共產黨員,應該多宣傳那些在本職崗位上作出貢獻的黨員,他們比我更值得宣傳,更有教育意義……”

“祝榆生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這是所有了解祝榆生的人們的共識。

關于工作,祝榆生置病殘身體于不顧,卻在科學研究中爆發著令人驚嘆的能量,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祝總每頓飯只吃一兩多糧食,真不知道他的精力是從哪里來的。”

對待同事,祝榆生平等友善。不少從事三代坦克研制的工作人員都是夜以繼日,任勞任怨,他們用樸素的話語表達著對這位總師最真摯的敬意:“看在您老人家的面子上,我們沒有獎金也要干好!”

對待生活,祝榆生厲行節儉。由于一只胳膊做飯不便,祝榆生的食譜上經常出現的就是面包、方便面、剩菜剩飯。

對待住房,祝榆生甘居陋室。水泥地板,白粉墻壁,祝榆生卻在這里工作不輟,思考不息。由于房屋冬天陰冷,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祝榆生的女兒曾經趁他出差時給鄒家華寫了一封信,希望組織上能夠換一套條件稍好的房子,祝榆生得知此事后,除了將女兒嚴厲責備一番外,還親自向鄒家華另寫了一封信,并請求將原信退回。

全國戰斗英雄、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抗日戰爭年代的“打據點專家”、新時期“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作為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老專家,祝榆生可以得到更多,但他選擇了放棄,祝榆生的謙虛與淡泊,如同氣場一樣,洗滌著身邊人的心靈。

在祝榆生90歲壽辰之際,參與過三代坦克研制的祝老的幾位學生,給祝榆生寫了一封信,信里這樣說:“在三代坦克這樣一個復雜而龐大系統的工作中,您的智慧、科學決策能力和勇于替下面技術人員承擔風險和責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您以您的智慧、勇氣和人格的力量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和寶貴的支持。同時,面對各種榮譽和利益,您又是那么淡泊和謙遜……您的智慧,您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教育著、影響著我們。”


2010年12月,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以《老兵傳奇》和《揭秘99式坦克》為題,分兩期播出了對祝榆生的專訪。中華網論壇以截圖的形式轉載了中央臺的圖文,眾多網友對祝榆生所代表的一代人深感敬佩,并反省自身,“為什么他們那一代人總讓我們敬佩,總讓我們感到使命的重要,總讓我們覺得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比起他們,我們深感慚愧。”

祝榆生,就是這樣一位共產黨員,愛國愛民,愛得深沉;愛兵器事業,愛得癡迷,然而,對名利,卻淡然得如一陣清風。他的黨性修養、愛國熱誠、赤子情懷、高潔美德升華了精神,傳遞著感動,在這個事變時移的時代,依舊擁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祝榆生獲得“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當祝老踏上領獎臺時,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面對這樣一位對祖國從無所求,對名利毫無追求的老人,人們選擇了最原始、最樸實的方式來表達對他深深的敬意和發自肺腑的尊重。

但使祝魂永存續,中華復興國不衰。今天,他走了,但在他的帶領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世界一流技術水平的三代坦克又孕育出新的產品;今天,他走了,但三代坦克在國慶閱兵禮上的雄壯之姿已在歷史中定格;今天,他走了,但“不帶著問題定型”的科學態度卻永遠地留了下來;今天,他走了,以三代坦克研制為重要發展基礎的中國兵器工業,正秉承著引領坦克裝甲車輛技術進步的使命走向強軍固疆的未來……

(來源:《軍工文化》雜志 作者:楊關)

關閉窗口